堆塑工艺在陶瓷器中的应用
1912年,清帝逊位,景德镇窑官窑也随之瓦解,大批官窑工匠散入民间,这一方面提高了民窑瓷器的生产水平,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量仿古瓷的出现。民国人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中就曾指出:“自(清朝)末叶以至近日,所仿至为进步,一由官窑良工四散,禁令废驰,从前所不敢仿之贡品,今则无所不敢矣。”也就是说,民国初年的很多仿古瓷是仿清代官窑贡器,在清朝时很多造型、纹饰、釉色,民窑是不可以烧造的,就比如说“龙纹”。而进入民国后,这些已不再受到限制,从而催生了仿官窑器型、样式、款识的仿古瓷生产,豆青釉堆塑龙纹瓶底部即有仿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官窑款。
堆塑装饰是陶瓷器装饰中传统的工艺技法之一,至迟在汉晋时期,堆塑装饰就被广泛用于陶瓷器上,东汉至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墓葬中,常见有青瓷堆塑罐出土,而类似的堆塑魂瓶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仍相当流行。在这些堆塑罐、堆塑魂瓶的肩部,常见有鸟、蛇、生肖等动物造型堆塑,这些主要是用于随葬的明器,而在一些实用器中也可见堆塑装饰,如有些文房中使用的小砚滴上会堆塑盘龙纹等。到了清朝中后期,雕瓷技艺再次兴盛,堆塑工艺又屡见于瓷器装饰上,豆青釉堆塑龙纹瓶就是晚清民国时期堆塑瓷中的上乘之作。
青釉是瓷器较早的釉色品种,早在商周时期,我国先民们在制陶技艺的基础上,创烧了原始青瓷,而后东汉时期烧造出成熟青瓷,魏晋南北朝进入青釉瓷器的繁盛时期,唐宋以降,越窑、耀州窑、龙泉窑等都是主烧青釉瓷的窑场。清代,瓷都景德镇仿烧各名窑色釉品种,豆青釉即是其中之一。关于青釉瓷的种类有很多,如龙泉窑的粉青釉、梅子青釉,明清景德镇窑烧造的豆青釉、东青釉、蟹壳青釉等等。一般认为,豆青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釉色品种,清末寂园叟在《陶雅》中说:“豆青釉,净而色美,雍正官窑所制……今之雍正豆青,仿龙泉美丽者也,而乾隆以后,往往间以金绘夔龙、古文,价称昂贵。”